唐若青(1918~1983),中国话剧演员。原籍湖南湘乡,是戏剧家唐槐秋的长女。自幼爱好戏剧。1934年在中国旅行剧团开始舞台生涯,扮演《梅萝香》剧中梅萝香,引起注意。到抗日战争前夕,连续主演了近30出中外名剧,如《茶花女》中的玛格丽特、《复活》中的卡秋莎、《雷雨》中的鲁妈、《日出》中的陈白露等。抗日战争初期,她随中旅在武汉、香港从事救亡戏剧活动。1939年冬,又随中旅回到上海。其间她主演了《葛嫩娘》、《洪宣娇》、《李香君》等,是“孤岛”时期受观众欢迎的剧目。
钟景辉(1937–03–23~ ),中国香港话剧活动家、导演。生于泰国曼谷的华侨家庭。在香港念中学时即参加学校的红蓝剧社,并任社长。中学毕业后赴美国专修戏剧,获俄克拉何马浸会大学文学士、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艺术硕士学位。1966年返港后曾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节目及制作经理,“丽的”电视台节目总监、副总经理。1977年任香港话剧团艺术顾问。1984年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。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、香港戏剧协会会长,全国政协委员等职。钟景辉善于导演各种不同流派、不同风格的剧目,先后执导了《马》、《罗生门》、
姚一苇(1922–04–05~1997–04–11),中国台湾剧作家、文艺和戏剧理论家。本名公伟。生于南昌,卒于台北。1941年入厦门大学,初习工程,后改学银行。毕业后于1946年赴台湾,在银行任职,并在台湾艺专等院校任教,讲授戏剧及艺术理论。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,艺术学院教授、戏剧学系主任、教务长等职,并担任过台湾“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”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。所著剧作14种,主要有《来自凤凰镇的人》(1963)、《孙飞虎抢亲》(1965)、《碾玉观音》(1967)、《红鼻子》(1969)、
蔡松龄(1913~1976),中国话剧演员、导演。1913年1月1日生于安徽省肖县。早年酷爱戏剧,是南京国立戏剧学校1937年首届毕业生,后留校任教。抗战期间随校迁四川,经常参加演剧活动。演出的剧目有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、《三江好》、《抗战第一声》等,还在《凤凰城》中饰苗可秀、《雷雨》中饰鲁大海、《蜕变》中饰梁专员、《夜店》中饰杨七、《原野》中饰常五、《清宫外史》中饰翁同龢等。导演的剧目有:《反正》、《壮丁》、《抗日三部曲》、《草木皆兵》、《蜕变》、《春寒》等。
石羽(1914~2008),中国话剧演员、导演。原名孙坚白。生于1914年10月22日,天津人,回族。
赵铭彝(1907~1999),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、话剧和电影评论家。重庆江津人。1926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,后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。1928年进南国艺术学院。1929年创立摩登社,深入大中学校发动学生演剧,为后来的左翼戏剧活动开辟了阵地。
张庚(汉语拼音:Zhang Geng;1911-01-22~2003-09-27),中国戏剧理论家,戏曲史家。原名姚禹玄。湖南长沙人。卒于北京。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,开始从事戏剧活动。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编辑、教学、研究和领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,撰写了大量有关戏剧艺术和戏剧运动的评论、讲稿、报告、论文和专著。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,东北鲁迅文艺学院、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国戏曲研究院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,中国戏曲学院院长,《戏剧报》主编,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。
宫子丕(1919~1969),中国话剧演员。山东乳山人。1944年参加八路军。1945年参加胶东军区五师宣传队,开始了艺术生涯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在部队文工团创造了不少深受广大官兵喜爱的艺术形象,曾多次立功受奖。1950年11月,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回国后,调前线话剧团。
吴雪(1914–09–14~2006–09–18),中国话剧导演、演员。生于四川岳池,卒于北京。1932年入成都大同电影戏剧学校,曾在成都、重庆创办剧人协社和西南话剧社。1937年底在武汉组建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,回四川开展工作。1940年初到延安,翌年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。导演和主演的剧目有《塞上风云》、《雷雨》、《伪君子》、《上海屋檐下》、《铁甲列车》等。1943年执笔、导演和主演了极富艺术特色的讽刺喜剧《抓壮丁》。1946年任东北文工团二团副团长,导演《反“翻把”斗争》等剧。1949年起任中国
贺孟斧(1911~1945),中国舞台美术家,话剧导演。原名善柯。江苏武进人。1931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。曾与赵丹、章泯等一起组织上海星期实验小剧场,先后参加过业余剧人协会、业余实验剧团、抗敌剧团、中华剧艺社等戏剧团体。先后创作了《风雪太行山》、《海魂》、《海啸》、《这一代》等电影、话剧剧本,导演过影片《风雪太行山》、《将军之女》、话剧《心防》、《家》、《风雪夜归人》、《忠王李秀成》、《闺怨》等。他在舞台美术方面成就突出,为余上沅导演的《奥赛罗》和自己导演的《金田村》、《愁城记》设计的布景
俞珊(1908~1968),中国女演员。浙江山阴(今属绍兴市)人。少时就读于天津南开女中,后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。1929年田汉至该校导演《湖上的悲剧》,邀入南国社。以后她随京剧名伶水仙花(郭际湘)习旦角,30年代在京、津,抗战时至重庆,常作业余演出。1948年投奔石家庄解放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先后在江苏京剧团及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。
路曦(1916–09–23~1986–06–03),中国话剧女演员。原名杨露茜。生于北京,卒于北京。生前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。14岁考入明月歌剧社,1937年在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的《武则天》一剧中,扮演妙玉获得好评。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加了救亡演剧队,辗转到重庆。1943年在中华剧艺社演出的《风雪夜归人》中扮演玉春,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,喊出要求人类尊严的呼声。形象优美,富于激情,成为当时获得盛誉的演出。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参加剧专剧团,曾随团去台湾演出。1948年在上海参加清华影片公司,曾拍摄《大
余上沅(1897–10–04~1970–04–30),中国戏剧教育家、理论家。生于湖北沙市,卒于上海。1918年在武昌文华书院中学毕业,升入大学部学习。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。其间参加爱美剧活动。1923年赴美国卡内基大学学习戏剧,后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,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。1925年归国,在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(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前身)开办戏剧系,并任教授。1926年秋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,翌年任上海光华大学、暨南大学等校教授,并与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。1935年陪同梅兰芳剧团赴苏联
郑榕(1924~ ) 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,后兼任艺术委员会委员。
王大化(1919–06–27~1946–12–21),中国话剧演员、木刻家。山东潍县人。1935年进北平艺文中学学习。自幼喜好绘画,善唱歌,工木刻。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,攻舞美设计,并随余上沅、曹禺、马彦祥学戏剧表演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随校内迁,参加演剧活动,并与刘岘共同创作《抗战版画》。1938年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,任理事。1939年冬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。后调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。1943年春与李波共同创作演出《拥军花鼓》,并在秧歌剧《兄妹开荒》的创作与演出中塑造了边区农民的生动形象
朱端钧(1907–02–13~1978–11–07),中国话剧导演、戏剧教育家。字公吕。生于浙江余姚,卒于上海。1927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。就学和留校任教期间,在洪深指导下积极参与复旦剧社的活动,导演了《五奎桥》等戏。20世纪30年代参加过左翼戏剧活动。抗战爆发后,参加上海剧艺社和华艺、同茂、大中等剧社,执导《夜上海》、《妙峰山》、《云彩霞》、《钗头凤》等十多部有影响的戏。1945年上海剧艺社复社后任演出部主任,导演了《孔雀胆》、《芳草天涯》等剧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任《剧影日报》总编,创办建文剧社
宋之的(汉语拼音:Song Zhidi;1914-04-06~1956-04-17),中国现代剧作家、戏剧活动家。原名汝昭。生于河北丰润,卒于北京。1930年入北平大学法学院,与于伶发起组织苞莉芭剧社。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,主编《戏剧新闻》,演出爱国救亡戏剧。
陈颙(1929–01–06~2004–04–18),中国话剧导演。生于哈尔滨,卒于太原。1941年考入北京贝满女子中学。1945年赴冀鲁豫解放区参加革命。翌年调冀鲁豫军区战友剧社任演员。195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,毕业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。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卢那卡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学习。1959年回国,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,导演了《伊索》等剧,还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练《马兰花》。1960年调儿童艺术剧院,导演《岳云》。1962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,先后导演过30多个剧目。80年代起历任
焦菊隐(1905–12–11~1975–02–28),中国导演艺术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翻译家。原名承志。生于天津,卒于北京。少年时家境贫穷,常以半工半读维持学业。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,先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、国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等职。1931年任北平戏曲专科学校(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)校长,对戏曲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,培养了一批京剧表演人才,自己也从中学到了传统戏剧艺术的精华。193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,193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。先到桂林任广西大学教授,同时参加进步演剧活动,导演了《雷雨》、
朱琳(汉语拼音:Zhu Lin,1923~ ),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。江苏海州人。生于1923年4月5日。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加长虹剧社,演出了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、《暴风雨》等剧。1938年在武汉参加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宣传队,后转入抗敌演剧九队,先后在南昌、长沙等地演出《家破人亡》、《木兰从军》等剧。1941年在桂林主演《秋声赋》,后又在《大雷雨》、《日出》、《名优之死》等剧中担任主角。抗日战争胜利后演出《孔雀胆》、《小人物狂想曲》、《丽人行》等剧,还拍摄了《弱者,你的名字是女人》、《几番风雨》等影片。1950年
还不了解:隋朝和高句丽的读者,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隋朝为什么能打败突厥,却输给了高句丽?前言公元581年,杨坚灭北周,而建立隋朝,结束了中国历史上
萧皇后和李世民之间为何会产生绯闻?接下来66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,一起看看吧!要知道萧皇后比唐太宗大了三十多岁,这在古代都是可以当奶奶的年龄差了。更不要说根据靠谱的史书记载,唐
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。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。“自古有道伐无道,无德让有德,岂过分乎!”这一句话成为后世之人在
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,武则天的故事大家听过吗?第一位男骄:和尚薛怀义。薛怀义原名冯小宝,鄠县(今陕西户县)人,他原本是赤脚卖药郎,因为长的伟形神、有膂力,又能说会道,被武则天的女
今天66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伯温的故事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即使是开国君王也不可能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,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后人留下一个尽可能高效、运转优良的国家机器。因为,历代
在历史长河中,夏姬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,那么大家知道她的故事吗?一般形容女人漂亮,多用“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”这两句成语,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其实这两句